飞艇平台app下载
飞艇平台app下载
你的位置:飞艇平台app下载 > 新闻动态 > 元代「关汉卿写剧本」用啥纸?用「竹纸」,便宜,写完就给演员

元代「关汉卿写剧本」用啥纸?用「竹纸」,便宜,写完就给演员

发布日期:2025-10-12 10:23    点击次数:141

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的一个傍晚,大都城的「玉京书坊」后巷里,关汉卿把刚写完的《望江亭》剧本往桌上一拍,纸页边缘的竹纤维毛边蹭得指尖发痒。他朝窗外喊了声「小虎,拿给赛帘秀去」,跑堂的小伙计趿着布鞋冲进屋,抓起那叠泛黄的纸就往勾栏方向跑——这纸不金贵,哪怕被汗水浸皱、被演员反复涂抹修改,关汉卿也不心疼,因为这是当时最常见的竹纸,便宜、耐造,刚好适配他「写完就给演员排演」的创作节奏。

1. 元代竹纸:为啥成了「文艺打工人」的首选?

很多人以为古代文人都用名贵的宣纸,但对关汉卿这样靠写剧本谋生的「文艺打工人」来说,宣纸那是「奢侈品」。元代竹纸能普及,首先得感谢南方的造纸技术突破。北宋时竹纸还因为纤维粗硬被嫌弃,到了元代,工匠们摸索出「石灰腌渍+日光漂白」的工艺,让竹纸的柔韧性大大提升,成本却只有皮纸的三分之一。

《南村辍耕录》里记载,元大都的纸坊「十有七八卖竹纸」,尤其是「毛边竹纸」,每张只值两个铜钱,相当于现在的一块钱。关汉卿写一部剧本大概要用到五十张纸,算下来才五十文,够他在勾栏旁的小酒馆买两壶劣质烧酒。更重要的是,竹纸吸墨快还不洇水,他用狼毫笔疾书时,不用等墨迹干就能翻页,写完马上就能交给演员——要知道元曲演出讲究「时效性」,比如赶上节庆,新剧本得三天内排好上场,竹纸的「快写快传」特性刚好踩中这个需求点。

展开剩余70%

考古发现也能佐证:2009年扬州元代遗址出土了一批戏曲抄本,纸张经检测就是浙江产的竹纸,上面还有演员用朱砂笔修改的唱词痕迹,和关汉卿「写完给演员」的场景完美呼应。这种纸虽然不如宣纸细腻,但演员在后台反复翻看、折叠都不容易破,简直是为戏曲行业量身定做的「工作纸」。

2. 关汉卿的「竹纸创作日常」:不是在写,就是在给纸的路上

关汉卿为啥对竹纸「情有独钟」?这和他的创作习惯分不开。他不像那些隐居的文人,躲在书斋里慢慢打磨文章,而是常年泡在勾栏瓦舍,和演员、乐师同吃同住。《录鬼簿》说他「躬践排场,面敷粉墨」,意思是他不仅写剧本,还亲自上台表演,这种「沉浸式创作」就需要竹纸这样的「即时载体」。

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:关汉卿在戏台旁的小桌前坐着,看着演员排练《窦娥冤》,突然觉得窦娥的唱词不够悲切,立刻抓起竹纸就写,写完撕下来递给演员,演员一边念一边改,不满意就揉成纸团扔在地上——要是用宣纸,他可舍不得这么「造」。有学者统计,关汉卿现存的18部剧本里,至少有10部能找到「修改痕迹」的线索,比如《救风尘》里赵盼儿的唱词有几处字迹不同,很可能就是他在排练时用竹纸现场增补的。

更有意思的是,元代竹纸还有个「隐藏优势」:因为原料是竹子,南方产量大,运输到北方也方便。关汉卿虽然在大都成名,但他常去江南游历,每次回来都会带几捆浙江产的竹纸。这种纸比北方的麻纸更轻便,他揣在怀里就能去勾栏,不像沉重的皮纸要用车拉。难怪他在散曲里写「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,盖世界浪子班头」,带着竹纸走南闯北的创作状态,确实够「浪子」。

3. 不止关汉卿:竹纸撑起了元代戏曲的「黄金时代」

其实不只是关汉卿,元代大部分戏曲作家都在用竹纸。比如王实甫写《西厢记》,马致远写《汉宫秋》,他们的剧本抄本流传下来的,十有八九都是竹纸。这背后藏着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事实:竹纸的普及,其实间接推动了元曲的繁荣。

在竹纸普及前,戏曲剧本多靠「口传心授」,因为抄写成本太高。有了便宜的竹纸后,一个剧本可以抄十几份,分给不同的勾栏演出,甚至流传到外地。比如《赵氏孤儿》的剧本,就是用竹纸抄本从大都传到山西,再传到江南,才有了不同地区的演出版本。元代文人周德清在《中原音韵》里说,当时「名公杂剧,到处都有抄本」,这里的「抄本」,基本都是竹纸做的。

还有个反常识的知识点:很多人以为元代戏曲是「草根艺术」,其实不少达官贵人也爱看,但他们看的剧本同样是竹纸抄本。1957年北京出土的元代贵族墓里,就发现了用竹纸抄写的《汉宫秋》残卷,纸的边缘还有金线装饰——看来贵族们也觉得竹纸实用,只是会加些装饰显得体面。这也说明,竹纸把元曲从勾栏瓦舍推向了更广阔的受众,让它既有「草根气」,又不失「文人味」。

4. 从竹纸到手机:不变的是创作者的「即时表达欲」

现在我们写东西,打开手机备忘录就能敲字,写完一键发送,和关汉卿用竹纸写剧本「写完就给演员」的场景,其实有着奇妙的呼应。只不过载体从粗糙的竹纸变成了光滑的屏幕,传递速度从「小伙计跑腿」变成了「毫秒到账」,但核心需求没变:创作者都想把脑子里的想法尽快落地,尽快让别人看到。

关汉卿当年不会想到,他用来写剧本的竹纸,会成为后世研究元曲的重要史料;就像我们现在随手发的朋友圈、写的短文,说不定也会成为未来人研究我们这个时代的「数字竹纸」。有意思的是,现在还有些书法爱好者会特意买竹纸来写字,体验那种「笔走龙蛇」的粗糙质感,仿佛在和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创作对话。

如果穿越到元代,你站在关汉卿的书斋里,看着他握着狼毫在竹纸上疾书,会想跟他说点啥呢?是催他赶紧写完《窦娥冤》的下一幕,还是告诉他这竹纸写的剧本会流传千年?要是你也有机会用竹纸写点东西,你会写剧本、写诗,还是像当年的演员那样,在上面改几句唱词?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吧。喜欢这类古代生活细节的朋友,也别忘了关注,下次咱们聊聊「元代演员卸妆用啥?比你想象的还讲究」。

发布于:广东省